首页 常识

云南贡山独龙族的故事(“太古之民”独龙族和最后的纹面女)

2024-11-08 09:00:01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自称“独龙”,他称“俅帕”、“曲洛”等,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废除了“俅帕”、“俅子”、“曲洛”等他称,正式确定为“独龙族”。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等地。

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独龙江

独龙江,是流经西藏察隅县东南部云南贡山县的河流,也是横断山脉西部"四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源于察隅县伯舒拉岭南部山峰然莫日附近,称为嘎达曲和美尔东曲。

作为中国唯一一条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的江河,独龙河谷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有圣洁而清澈的山泉,也有参天的古木。

独龙江是圣洁、宁静、纯净、幽远的,这里生活着人口不足6000的"太古之民"独龙族”,曾被誉为"云南最后的秘境"。

千百年来,独龙族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流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文化。

东西两岸的独龙寨人们“隔岸谈话听得见,见面握手走三天”,而且江水湍急,暗礁横斜,渡船是不可能的。

于是人们只有“飞”过峡谷,才能不断绝两岸间的联系。

溜索穿行

上世纪60年代以前,进出独龙江到贡山、维西和丽江一带,只有循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翻过高黎贡山,在原始森林里踩出的一条小径。

这些路常被悬崖和溪涧隔断,需要经验丰富的猎人才敢穿行,他们往往边走边砍下藤蔓编制溜索和“天梯”,才能度过重重险境。

长期以来,在独龙江流域生活的独龙族,往来独龙江两岸的交通工具只有溜索。

近几十年,虽然在独龙江及其支流上修建了一些桥,但大多都比较简陋,安全性很差。

更主要的是,独龙族人口少,居住分散,从驻地到江桥,往往需要走漫长的山路,因此溜索成为了当地人的首先交通工具。

最后的纹面女

独龙族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要纹面,以象征成年,独龙族纹面女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尚存的纹面现象之一。

纹面仅限于独龙族妇女,独龙语称为“巴克图”。

独龙族学者罗荣芬、李金明表示,纹面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了。

他认为在《新唐书》之“纹面濮”和《南诏野史》之“绣面部落”中,指的就是独龙族先民。

纹面的过程,就是先用竹签蘸上锅底的烟灰,在眉心、鼻梁、脸颊和嘴的四周描好纹形,

然后请人一手持竹钏,一手拿拍针棒沿纹路打剌。

每剌一针,即将血水擦去,马上敷上锅烟灰汗,

过三五天,创口脱渣,皮肉上就呈现出青蓝色的斑痕,成了永远也擦洗不掉的面纹。

纹面过后整张脸会肿得眼睛都睁不开、嘴巴张不开,一个多星期都无法吃饭。

妇女纹面,是独龙族十分奇异的习俗,对于这个习俗,其原因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父母逼迫、也有人认为是逃婚、还有人认为是尊重民族习惯和为了漂亮,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独龙族的最后的纹面女们说:“纹面承载了她们一生的记忆。”

如今的独龙族女性已不再愿意忍受纹面时的锥心之痛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剩29位纹面女。

随着时间的流逝,独龙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古老习俗,将随着最后一批纹面女的去世而消逝。

独龙毯

生活在深山峡谷之中的独龙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交通极为不便,几乎与世隔绝,无法从外界获取任何生活物资。

因此,他们只能世代种麻,用“麻”织布,制作独龙毯。

而独龙毯也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独龙族男女都喜欢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颜色鲜艳,看起来就像是将七色的彩虹披在身上,一般成红、黄、黑、白四种颜色条纹。

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在解放前,独龙毯甚至是独龙族人唯一的服装,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

如今,随着道路的通车,新屋的建造,独龙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家家装宽带,从人畜驿道到简易公路。

不过,无论如何与时俱进,这个命运如此多舛,但却依旧保持着淳朴善良、怀揣着希望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消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