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南宋一共多少年,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

2024-07-21 08:15:01


南宋自立国以来,曾对面临亡国危机。

然而,南宋一次次危而不亡,一直支撑了152年。

度过第一次危局:1127-1130

南宋立国之初,风雨飘摇。

当时,金军兵锋打到江西、两湖、两浙,而南宋的政治、军事都出于无绪状态,民心离散,士气低落,国势不振,大有夭亡之势。


第三次攻宋时,金军横扫两淮,渡过长江,占建康,取临安,长驱直入,逼宋高宗到海上避难。

这种情况下,赵构不惜请求金人“见爱而赦己”,后又逃到海上,脸都不要了。

然而,1130年,情况出现了转机。

搜山检海,嚣张无比的金军居然在黄天荡被韩世忠所困,完颜宗弼“几不免”。

从此,金军“诉以过江艰危”,不敢再轻易渡江攻宋了。

如此,南宋才好歹算得到了喘息之机。

此后,南宋结束漂泊流亡,定都临安,政权渐渐稳定。

由此,南宋开始完善政权组织和防御体系,形成了以淮河、汉水、长江为核心的防线,不仅稳定了下来,甚至进行了一些反攻。

渡过第一次危局的原因

1、实力不俗、根基稳固。

南宋的整体实力不亚于金,在人力、物力资源上还优于金。


江南为鱼米之乡、财利之渊,四川“天府之国”,自然条件优越。

靖康之耻前后,大批北人南迁,使南宋人丁兴旺,兵源充足。

而且,尽管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但赵宋立国以来对士大夫、百姓都不错,赵宋皇室仍能得到士大夫、百姓的支持,南宋朝廷仍能以正统王朝的名义号召南北方人士。

2、地利。

金人自海上骑兵以来,靠骑兵横扫北方。

然而,川陕山地、南方水网,都不利于金人骑兵的驰骋。

所以,宋人有机会将金人阻击于江淮以北,川陕以东,足以立国。

3、金人的失误。

金人自起兵以来,连灭辽、北宋,气势如虹。

金人的军事实力确实令人震惊。

然而,当时的金人,一味依靠军事手段,不善治理。他们依然采取掠夺式经济,使占领区经济恢复缓慢,人口不能成为兵源,开疆拓土的成绩,没有转化为国力的优势。

更严重的是,金人的掠夺,激起了占领区人民的坚决抵抗。

各地的义军纷纷在后方抗金,牵制了金人的力量,为南宋的稳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战术上,金人在攻占两淮后,不以此为基地,利用河、海、港、湖操练水师,仍一味依靠骑兵远程突击,如此,即便能渡过长江,也不能久留,反而因进退不自由而险遭重挫!

4、不屈的救亡者。

南宋危而不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广大爱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即使在朝廷未能有效统一调度的情况下,韩世忠、岳飞等人,依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时机打击金人。

而在北方和中原的义军,也纷纷出击,在极其艰难的状况下打击金人。

人心若此,南宋没有必亡之理!

有惊无险的相持:1130-1234

此后,宋金相持百年。

其间,彼此多次征伐,宋人败多负少,但基本上有惊无险。

1、1130年-1140年,金军的优势丧失。

黄天荡大战后,金人不再贸然渡江,而是将重点转移到川陕方向。


尽管金人在富平之战中取得大胜,但很快就遭到了吴玠兄弟的阻击,在和尚原、绕凤关、仙人关接连大败,受到重大挫折。

随即,岳飞等人组织了连续北伐,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覆灭,金军也屡屡为岳飞等人所败。

尽管岳飞北伐因为南宋内部问题半途而废,但总体形势上,金人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宋金之间已经基本平衡。

最终,宋金议和,金人接受了宋人的“认怂”。(南宋初建时,高宗屈辱求饶,金人还不愿意搭理)

2、1160-1163年,海陵王攻宋。

此后,金国的海陵王认真组织了攻宋战争,兵分三路,意在灭宋。


然而,三路攻宋,全部失利,海陵王死于金人内讧,攻宋战争结束。

这是金人最后一次一举灭宋的尝试。

此后,尽管金人也组织过一些攻宋作战,但基本是以改善形势为目的,不再作一举灭宋的打算了。

3、1163年后,难以动摇的平衡。

此后,宋人组织了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皆以失利告终。

同样,金人在击退宋人北伐后发起的一系列反击,也难竞全功,多是以“惩罚性”条件结束作战。

宋金双方,已经绝对平衡,虽然宋人接受的和平条件一次比一次屈辱,但南宋基本上没有亡国之虞了。

相持百年的原因

南宋与金人相持百年,有惊无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的平衡。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人在兵源、财富上均居于优势地位。

实力上的平衡,使宋人能获得足够的资源与金人周旋。

同时,金人在军队建设上的失策,也使其始终无法真正威胁南宋根本。

金人从海陵王时期开始,就组建了水军,算是解决了水军从无到有的问题。


然而,金人水军的力量与南宋始终有着巨大的差距。

因此,金水军多无法发挥作用,金虽有雄兵,也就无能为了。

此后,自金章宗时期开始,金国的国力逐渐弱了,后来更是受困于蒙古的崛起,自保尚难,要想“取偿于宋”,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第二次危局:1235-1241年

蒙古崛起后,连灭数十国,宋人过去的苦主西夏、金纷纷被灭。

而从蒙古与宋人最开始的作战来看,宋人似乎支撑不了多久。

1235年,宋人发起“端平入洛”。

结果,毫无悬念,当蒙古人反击时,宋人几乎一战击溃,大败而回。

随即,蒙古发起攻宋作战。

很短的时间内,宋人失去了大多数要地。


西线,蒙古人很快攻入四川,占领了成都。

中线,蒙古人很快攻取了襄阳!

西线、中线最重要的城市迅速陷落,意味着宋人防御体系的崩溃,几乎意味着南宋走向灭亡。

然而,由于蒙古军队投入力量不足,在孟珙等人的率领下,南宋军民发起反击。

襄阳数次易手,最终被南宋收回,而攻入四川的蒙古军队也大多退出了四川。

这次亡国之危,算是暂时渡过。

渡过窝阔台攻宋危机的原因

此战,宋军一开始的组织是极其混乱的。

不自量力的“端平入洛”,近乎是自杀行为,不仅损兵折将,更使防御体系出现了混乱。

对蒙古来说,一出手就攻取了成都、襄阳这样的重镇,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机会。

然而,此时,蒙古并没有作好灭宋的准备。

当时,蒙古人同时进行着西征钦察,东征高丽与南征南宋三场战争。

而在攻宋时,又兵分三路。


因此,蒙古军兵力不足,尽管依然连破宋城,但却无力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尤其是到了热天,南方湿热气候使蒙古军难以忍受,被迫回军。

同时,南宋仍有孟珙这样的良将守护,能够及时反击,使南宋从混乱中恢复过来,稳住局面,所谓国之柱石,大约就是如此吧!

第三次危局:1253-1259年

蒙哥汗即位后,再次发起了灭宋战争。

灭宋,蒙哥汗是认真的。

他先以“斡腹”之策,大迂回灭掉大理,直接威胁南宋西南,对南宋形成了“C型包围”。

然后,蒙哥汗再次发起直灭宋作战。


很快,蒙哥汗攻取了大半个四川,直向三峡,大有顺流而出之势力。

中路,忽必烈则直攻鄂州;南路,兀良哈自云南打穿南宋,直与忽必烈会合。

可以说,一旦蒙哥汗大军突破三峡,会合忽必烈,南宋的长江防线将彻底崩溃,亡国机会没有悬念。

然而···蒙哥汗“折鞭”钓鱼城。

志在必得的灭宋战争,就此结束。

渡过第三次危局的原因

宋人能暂时渡过此次危机,主要是宋人自己准备得好。

蒙哥汗三路攻宋,但关键在四川一路。

只有自四川顺流而下,才可能真正粉碎南宋的长江防线。

以常理,在攻取了2/3个四川,尤其是控制了成都平原后,其完全控制巴蜀之地,再顺流而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然而,南宋名将们创造性地在今重庆、川东打造了山地防御体系。

蒙哥汗身死钓鱼城是偶然的,然而,不能灭宋确实必然的。


当他无法攻取钓鱼城,突破南宋的山地防御体系时,其灭宋的计划也就破产了。

过不去的坎

南宋渡过了三次亡国之危。

第四次,终于撑不住了。

忽必烈“以汉法治汉地”,不但稳定了北方,还从北方获取了大量的兵源、物资,甚至任用了大量的汉将(尤其是水军将领)。

如此,与过去的蒙古军相比,元军在攻坚能力、水战上都已脱胎换骨。

因此,围攻襄樊,凭借水军拒援,凭借回回炮攻城,终于攻破坚城,在南宋的防御体系上打开口子。


此后,大举灭宋时,宋军水战、陆战、守城战均无力与元军角力,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但终究无法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了。

总的来说,南宋能够长期立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

尽管南宋朝廷缺少恢复之志,在大多数时间内只求苟安,但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勇气从来没有改变过。

无论是抗金还是抗蒙,南宋可歌可泣的勇气从未断绝。

尽管南宋朝廷重文轻武,压制武将,但南宋从来不缺乏爱国良将。

其中,前期的岳飞、韩世忠,中期的毕再遇,后期的孟珙、余玠,这些智勇良将,如柱石一般支撑着大宋王朝。

此外,金、蒙古在灭宋战略上的长期错误,也使南宋能一次次危而不亡。

南宋立国,西则依川陕山险,东则依淮、汉、长江组成的水网防御体系。

然而,金,忽必烈之前的蒙古,似乎都没有认真考虑解决山地战、水战、攻坚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每每以骑兵远程奔袭,虽能制造足够威胁,但不能粉碎南宋的防御体系,自然不可能从根本上灭宋了!

南宋得以多次危而不亡,多是因为上述原因。

然而,形势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南宋朝廷长期偏安一隅,不图北伐,使北方失望,他们不再效忠抛弃自己的大宋朝廷,转而为忽必烈效力。

南宋朝廷长期不纠正其压制、迫害武将的“传统”,导致许多将领投敌,后来忽必烈的水军将领,如刘整等人,都是被“打算法”逼走的宋将!

这些将领投敌,既损耗了南宋的国防力量,也使对手弥补了自身的弱点。

当忽必烈将西域的工匠、南宋“送去”的水军将领,北方的兵源整合到一起时,南宋不再有”危而不亡“的运气了···

南宋总共存在了152年,仅比北宋少了15年。

但是,南宋从实力、疆域上来看,远远不如北宋,他们是怎样坚持了152年的?

说起此事,要分两个阶段。

一、南宋和金国的107年


南宋和金国是世仇,没有金国,也就没有所谓的北宋灭亡,在金国的重拳之下,北宋变成了南宋,首都从开封变成了杭州。

而早期的金国,亡宋之心不死,动不动就要南征,但是,他们还是“年轻”,把握不住啊!南方的山多水多,金国的骑兵实在是费劲。

不过,金国和南宋能相处107年,是有两大原因的。

1、南宋和金旗鼓相当,打打和和,不断重复。

一是南宋的武将其实并不弱,特别是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人能力都不俗,特别是岳飞尤其勇猛,让众多金国名将成了其背景布。

可是君心难测啊,岳飞是个愣头青,想的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后期只有宋钦宗了),但这正是宋高宗担心的,这父亲哥哥回来后,自己该去向何处?另外,岳飞等人就知道打打打,经济能不能跟得上,也不考虑,他宋高宗可不想过贫苦的帝王生活。

总之,宋高宗顾虑重重,这不是个胸怀宽广、目光长远的皇帝。

不过,趁着岳飞等人的胜绩,宋高宗和金国是愉快地签了“绍兴和议”,这使得两国安然无恙地相处了一些年头。

1161年,海陵王大举南侵,结果虞允文击退。

此时的主政者是宋孝宗,此人一心想创造北宋时期的辉煌,因此有了“隆兴北伐”,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此,南宋和金国再次签订了“停战协议”。

不甘心的人还是很多,恢复祖业,完成伟大复兴,是无数南宋文臣武将的梦想。

于是乎,到了1206年,南宋首相韩侂胄力主抗金,而我们熟知的陆游、辛弃疾大力支持,关键是当时的宋宁宗也是无比支持北伐的,因此就在这一年有了“开禧北伐”。

说实话,此时的金国虽然不如之前猛,但南宋也不强,真是一个比一个烂。最后,获胜的还是金国。

1207年,礼部侍郎史弥远,杨皇后等互相勾结,将韩侂胄杀害了。

说白了,找了个替死鬼开刀了,接下来又是熟悉的操作了: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签订:嘉定和议。

一句话,宋金之间相处的107年,就是打仗,求和;再打仗,再求和。

2、蒙古对金的影响


在后期,金国越来越不堪,内部管理一塌糊涂,外部的敌人又特别强大。这个敌人说的不是南宋,而是蒙古。

蒙古越来越强大,金国越来越不安,从1211年开始,金国开始主动和蒙古干仗,只是,胜利的少,失败的多。甚至,金国不得已迁都到了开封。

即使如此,金国就像饿死的骆驼,依然比马大,还有不少兵马。

成吉思汗思索再三,选择了慢慢磨,一部人被他带回到漠北修整,一部分人继续和金国对战。

一个强大的蒙古在和金国对阵,金国也就没有时间和南宋纠缠,因此,南宋还算安全,安然活着。

成吉思汗纵然雄才大略,一度西征,打下无数土地,但对于金国,还是没有完全攻克。

1227年,成吉思汗死了,把金国灭了的重任,到了儿孙头上了。

经过多次战争,最终蒙古拿出大计划“联宋灭金”,经过多次的交涉,1233年,蒙古和南宋合作了,没过几个月,金国就嗝屁着凉四脚朝天了。

说白了,最后与蒙古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南宋和不和蒙古联合,金国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在强大的蒙古面前,金国长期活着不容易。

从金国和蒙古开战算起,仅仅23年。

没有出人意外的是,仅仅一年,蒙古就变脸了,从1235年开始,蒙宋战争就发生了,整体战争经过了三大阶段,耗时44年,南宋倒下,元朝彻底建立。

问题来了,为什么南宋和蒙古能对抗44年?

二、南宋和蒙古对抗44年

南宋和蒙古能够对抗44年,而金国只坚持了23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南宋辖区的地形

我们看看南宋辖区的地形,彼时,南宋掌握了四川、重庆、湖北以南、安徽以东以南的区域。

看这些区域,要么就是山多,要么就是水多,攻打起来是不容易的,不像金国所在的北方,相对平原更多,这对于蒙古的铁骑发挥,是有绝对的帮助作用的。

所以,蒙古攻打宋,在地形上,南宋是有一点点地利的。

2、两个名将,对于延缓蒙古的攻打,作用非常大


蒙古攻打南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窝阔台阶段,第二阶段是蒙哥阶段,第三阶段是忽必烈阶段。

当窝阔台在1235年攻打南宋的时候,三路大军杀了过来,一路从陕入川,二路向襄阳和樊城扑去,三路进攻两淮。也就是西、中、东三路。

从大面上来说,三线战事皆不利,但两淮情况较好一些,南宋完全顶住了。

四川这边,虽然曹友闻等人非常拼命,但是实力差距太大,最终,曹友闻等人全部战死。

而荆襄这边,有窝阔台的皇子阔出攻打,襄阳一线也是丢了个七七八八。

看起来,南宋命不久矣。

可是,华夏民族,总是在关键时间会有关键人物出现。这一次,出来的人才叫孟珙,此人很猛。

首先,在1236年,孟珙在江陵挫败了敌人南下的企图。其次,在1237年,在黄州打败了围攻的蒙古军队。第三,在1238年,孟珙展开了大反攻,成绩不俗,拿下了襄阳、随州、荆门等地。一时之间,孟珙成了南宋的最佳狙击者。

还没完,1239年,窝阔台的人杀到了重庆奉节,这是要从重庆杀到湖北。看清楚了敌人的企图,孟珙带人赶了过去,在奉节打败蒙古人,让蒙古人东去难上加难。

蒙古人不甘心,从1240年起,想要打造战船,卷土重来。不过,在孟珙的安排下,偷袭放火,让窝阔台的人马无比狼狈。

1241年,窝阔台死了。

那时,蒙古偌大的家业,大汗死了,前线的人们无心恋战,各个皇子、皇弟、皇侄们,都开始惦记汗位之争了。

于是,在孟珙的带领下,反攻的号角开始吹响。

这时,朝廷给他添了一个副手,名字叫余玠。这人有大才,他负责四川的收复工作。余玠一到四川,开始对四川的军事、政治、经济进行大改革,他做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一套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


这套体系有多牛?这样说吧,南宋朝廷倒了时,西边还有一些地点靠这防御体系在支撑着。

最关键的是,这一套体系下,在后面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这导致南宋生命的延续。

简单来说,这一套山城防御体系,利用水路,将沿线各个城市连接了起来,在每一个关键的碍口,设置坚固的堡垒,一个地方被攻击,其它地方通过水路进行大力支援。

请记住这两个人,孟珙、余玠,他们对南宋的作用很突出。

可惜,孟珙影响力太大,皇帝有了疑心。这就是宋朝皇帝的毛病,武将能力太大时就会限制,怕成为军阀,夺了江山。

孟珙要接受一个降将范用吉(汉人),皇帝宋理宗多心了,于是,孟珙辞职了。辞职那一年是1246年,孟珙郁闷而死,年仅51岁。

孟珙走了,过了七年,余玠被莫须有的罪名给贬了。这很气人,余玠愤慨满胸,最后竟然暴卒。据说,是有人下了毒。

呜呼,两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竟然有如此待遇。

从他们的死开始,南宋注定了会很快覆灭,因为皇帝脑袋里的水实在太多了。

3、那一场关键的战役:钓鱼城之战。


蒙古内部汗位的争夺,导致内部不稳,因此,从1241年到1257年,南宋还是渡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而1258年开始,蒙古大汗蒙哥,发三路大军来攻打南宋,这是拖雷的儿子,是忽必烈的哥哥。

哪三路大军呢?第一路大军仍然有陕入川,有蒙哥亲自带领;第二路继续攻打湖北鄂州,有忽必烈带领;第三路大军有兀良合台带领,从云南绕过来打广西。

三路中,最关键的战役,还是在蒙哥这边,他在攻打四川时,前期很猛,直到打到钓鱼城。

钓鱼城在哪里?在如今重庆的合川城东5公里。

当时是1259年,蒙哥手下有7万精锐,还有十万左右的投降军人,号称20万。而钓鱼城的主将,名字叫王坚,此人防守很有一套,当时能调配的人只有两万左右,不过还有十余万的百姓。

战争开始了。

因为钓鱼城属于山城防御体系的上游城市,沿江而下,防御体系中的涪陵、万州、云阳等纷纷支援,于是,这仗打的就好看了。

蒙古大军够努力了,竟然还攻击不下。两个多月后,看似,双方都有疲劳之意了,实则,蒙古大军更是熬不住了,因为他们里面很多人水土不服,还要面对瘟疫,粮食不足等情况。而王坚的人马动不动还搞个袭击。

终于,蒙哥怒了,直接到钓鱼城下指挥。很不巧,一个飞石打来,蒙哥应声而落,就此去了阎王殿。(也有人说瘟疫致死)

总之,蒙哥汗死了。

蒙古大汗死了,权力再次出现真空,蒙古的进攻态势暂缓,蒙古的战线开始收缩。

而忽必烈开始返回漠北,他要争夺汗位。

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他开始了蒙古内部的整顿,攻打南宋,暂时放缓了。

不过,我们需要记得这一场 战争:钓鱼城之战,它延续了南宋的生命。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钓鱼城就是著名的将领余玠创建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著名的堡垒。

哎!如果不是南宋自毁长城,也许情况还好一点。

4、忽必烈的手段


忽必烈是个精明的人,善于放权,也善于使用降将,可以这样说,南宋整个一朝,能比得上忽必烈的皇帝都找不出来。

忽必烈在1260年当了大汗,而从1267年开始,忽必烈的攻击开始了,此时,宋理宗已经挂了,上任的是宋度宗(1264年上位),此人脑子不太好使,有点弱智。

于是乎,朝廷里面,权臣当道,贾似道等人一手遮天。

南宋朝廷越来越衰弱了,而忽必烈却大肆采用降将汉人,并且转换思路,适应汉文化,学习汉文化,重用人才,是不是汉人都没有关系。

对于不擅长于水战的情况,忽必烈开始训练自己的水军,制造各种船只。

也许,忽必烈的攻势并不猛烈,是属于循序渐进,但效果却最好。

窝阔台猛攻6年,不得志,人死了,大军跑了。蒙哥汗,大刀阔斧两年,人挂了,军队没斗志了。

而忽必烈尽量做着各种准备,从1264年开始,坚持了15年,在1279年统一了全国。

可以这样说,忽必烈的进攻看似慢,实则稳健,看似延长了南宋的生命,但最后却一击致命。

厉害!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也明白了,为何南宋可以坚持152年?

前107年,南宋和金国在打打和和中过着日子,谁都没能把对方完全摁倒在地使劲摩擦,因此,胶着的情况较多。

而和蒙古开战的45年里,有两个大将孟珙和余玠延续了南宋的生命,有一场战争“钓鱼城之战”也延续了南宋的生命,最后,忽必烈的手段较为温和,拉长了南宋最后的日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