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形容古松的诗句(赏析王安石《古松》)

2024-09-05 08:45:01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注释

⑴古松:千年之松。

⑵百余寻:形容古松长得很高。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⑶青冥:青天高处。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附林:独立山林之外。

⑷壑:山谷。

⑸“岂因”句:语本唐人张九龄《感遇》:“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粪壤,肥土。

⑹乾坤:天地、日月的代称。造化心:语本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造化,创造化育,也指大自然。

⑺廊庙材:本指建筑朝堂宗庙的高大之材,引指可在国家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杰出人才。战国慎到《慎子》:“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又可称廊庙具、廊庙器。

⑻良匠:高明的匠人。

赏析

诸家未定此篇作年,当作于熙宁(1068-1077)以前。据传,德安(今属江西)名士王韶(1030-1081)曾为东林寺内古松赋诗一首:“绿皮皱剥玉嶙峋,高节分明是古人。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装添景物年年别,捭阖穹愁日日新。惟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乡亲。”王安石游庐山,见诗,甚爱之,因和诗一首云云。此松为东晋高僧慧远亲手植于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内。二松矗立,苍劲挺拔,气势不凡。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任提点江西刑狱,按临潘阳,曾召王令来会,可能同游庐山,得见王韶之作,遂有此诗。王令有《大松》诗:“十寻瘦干三冬绿,一亩浓阴六月清。莫谓世材难见用,须知天意不徒生。长蛟老蜃空中影,骤雨惊雷半夜声。却笑五株乔岳下,肯将直节事秦嬴。”疑即此时之作。

另一说,谓王安石游湖北罗田天堂寨(大别山主峰)下之降风殿,见殿后古松,遂赋此诗。

此诗咏松言志,松为老松。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云:“苍松古柏,美其老也。一切花竹,皆贵少年;独松柏与梅三物,贵老而贱幼。”这个“老”在此篇显然是取其高大挺拔,足堪大用。

这首诗首联即写古松的茂盛与高耸,且独立丛林之外。不附林,拟人语,开始见其孤傲个性。颔联拓开背景,千山万壑,风生月照,渲染衬托,突出形象。颈联议论,看似代古松发言:成长全赖造化之功,不借粪壤之力。实则是说,古松秉天地之心,立身纯洁。尾联说古松材为世出,正逢廊庙需求之际;然而,若无良匠,其他人就不要随意采伐了。言外之意,古松不仅足堪大用,也正逢廊庙乏材之际。然而,古松既是大材,就必须由善于运用斧斤的良匠来砍伐、加工,否则,只会使用不当,损伤大材。

毫无疑问,诗人是借咏古松以言志。古松是廊庙之材,而王安石也是以致君尧舜自任的。君主需要并且选择安邦定国的杰出人才;与此同时,这类人才在愿意献身兼济大业的同时,在为谁而用的问题上,不能不有所选择。倘若所遇之君并非明君,则不仅不能有所作为,反而受到伤害,不能自保。因此,在这首诗里,作者实际上提出了君臣之间双向选择的原则问题。这既是历史教训使然,也可见作者的政治个性。

此篇所写古松,形象高俊,立身纯洁,既具献身精神,有具处世理性,确是诗人自我写照。

名家点评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如宋人王安石咏松诗句“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古松》)、“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哀贤亭》)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这首诗艺术形象鲜明。前半从高、低、远、近等多种角度来描绘古松,高——青冥;低——万壑;远——千山;近——直干。视觉的移动面极宽,又加上风响、月照等等,使画面繁复而又清晰可赏。后半的议论中,抑扬去取全在常人设想之外,又在贤人情理之中。议论既是整个古松形象的组成部分,又较明显地透露作者的寄托之义。在语势上,“岂”先作否定,“自得”再作肯定,“见取”先作肯定,“勿侵”再作否定,跌宕起伏,理在其中。与古松的苍劲、庄重形象相得益彰。既有诗人的气质,又具备了论辩家的本领与文学家的才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