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破瓜说史(古代女子的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2024-12-06 08:00:01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传统礼节,年龄划分亦是严格的。男子三十岁时被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则是不惑之年,五十岁则是知天命之年。对于女子的年龄,古人也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例如,女子十三四岁被称为“豆蔻年华”,十五岁则是“及笄之年”,而十六岁即将出嫁时,被称作“碧玉之年”或者“破瓜之年”。

关于“碧玉之年”,我们可以理解为形容十六岁的女子年轻貌美,如碧玉一般温和典雅。然而,为什么十六岁的女孩会被称为“破瓜”呢?实际上,“破瓜”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碧玉歌》中,并非指女子破身,而是指代女子的十六岁。这一解释得到了专家的研究支持。

南朝时期的魏石碑体中,将“瓜”字拆分为两个“八”字,而二八一十六,正是指代女子的年龄。因此,“破瓜”之意实际上是指女子的十六岁。清朝时文人翟灏在《通俗编》中也对“破瓜”的含义进行了解释,认为其第一种含义是初经人事,第二种含义指代女子的十六岁,而第三种含义则是指代男子的八八六十四岁。

可以看出,“破瓜”最初只是用来指代女子的年龄,后来因为人们望文生义赋予了其他含义。

在古代社会,女子十六岁就已经达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超过了十八岁仍未出嫁,女子和家人在社会中会遭受负面评价。这与汉朝刘邦的一项政策有很大关系。

汉朝初期,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后,人口锐减,为了刺激生育率,刘邦制定了一项惩罚制度,要求到了一定年龄仍未结婚的女子交纳高额赋税。到了汉朝中期,适婚年龄仍未出嫁的女子要交纳更多的赋税,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无法承担的。

因此,在这样的制度下,汉朝的人口迅速增长,比起初期增加了十倍以上。同时,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古代人认为女儿在家中没有太多用处,留在家中还需要花费家庭的财力,而早早嫁出去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得到一笔彩礼。因此,很多人会早早地为女儿安排婚事,而在汉朝时,16岁已经算晚婚年龄,13、14岁嫁人是普遍现象。

除了“破瓜之年”,随着女子年龄的增长,相应的称谓也会有所改变。女子40岁之后的称呼和男子一样,常用的有“知天命”、“花甲”、“耳顺”。然而,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年龄段,称谓有所不同。

女子20岁时被称为“桃李年华”,这里的桃李指的是女子容貌娇美,肤色白皙,形容年轻漂亮,与青春活力相符。

女子24岁被称为“花信年华”,花信意为花朵绽放,因为24岁的女子已经成熟,正处于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象征着花朵经过多年培养,终于绽放的时刻。

女子30岁时被称为“半老徐娘”,表示她已经过了最美好的年华,随着时间的流逝,外貌逐渐衰老。许多女子开始通过化妆来保持自己的美貌,但卸妆后再也找不回年轻时的容颜,仅保留一丝风韵。因此,古人常说30岁的女子是保留了一些韵味的“半老徐娘”。
女子40岁被称为“人老珠黄”,由于古代医疗技术落后,能活到40岁已经被视为高龄。在这个年纪,女子的容貌和身材都已经发生变化,加上古代缺乏医美技术和化妆品,保养方法也远不及现代。因此,古代女子在40岁时容颜已经苍老。然而,“人老珠黄”的词语在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环境下,带有对女性的贬低之意,不应再被使用。若要形容40岁的女性,或许使用“美人迟暮”这一词语更为恰当。


古代社会对年龄的划分和称谓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待年龄和女性角色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但了解古代的年龄称谓仍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文化,并体会古人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认知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古代女性16岁被称为“破瓜之年”,并不是指与性相关的含义,而是指女性的年龄。在古代社会中,女子在16岁左右已经被视为可以出嫁的年龄,早早地安排婚事是为了家庭利益和人口增长的考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称谓会随之改变,反映出不同阶段的角色和社会地位。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趋向平等和尊重个体选择,但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和珍惜当代女性的自主权利和平等地位,为每个人创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