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座落着一座被世人誉为 “东方金字塔”的帝王陵墓——西夏王陵。方圆 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西夏实为大夏国又称大白高国,是党项族拓跋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王国, 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辽、宋、金人因其在三朝的西部,多称之为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在南北朝和隋朝之际,党项族分为八大部落生活在现今青海东南部和西北部为中心的广袤山林草原上。从事狩猎、畜牧业简单生活。关于党项民族的起源,中国史籍记载其源于羌,今青海黄河河曲一带是西羌发源地,现今大多数人认为是古代羌族的一支。
公元7世纪,西藏高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吐蕃王朝。由于吐蕃的威胁,党项民族开始第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党项族人以姓氏和部落为单位,自发地向北迁徙,最后散居于陇右北部诸州及关内道的庆、灵、银、夏等州。唐朝把原设于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以党项族大首领拓跋思泰任都督,领十二州。安史之乱爆发后,党项族又开始了第二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原在陇右北部诸州的党项向东进入关内道的庆、夏等州,而原在灵、夏等州的则东迁至银、绥等州。这次迁徙形成了党项的三大部,即东山部、平夏部、南山部。后来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加唐末镇压黄巢起义并因功被封为定难军节 度使,领有银、夏、绥、宥、静五州,治所在夏州,开始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
党项族信仰藏传佛教,建国前后六次向宋求赎佛经,宋朝赐 以《大藏经》。元昊在立国之初,便开始用西夏文翻译佛经,历时五十多年,共译出大小乘佛经820部,3579卷,它不仅满足了 西夏党项民族对佛教信仰的需求,而且是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值 得大书的盛举。发展西夏佛教的过程中,统治者十分重视建设大规模的寺庙,寺庙遍布全境。
13世纪,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征服草原以外的世界,这种征服的开端是以西夏帝国为靶心的。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第一次发动了对西夏的进攻,从此蒙古军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党项人的强大攻势,其间22年的 蒙夏关系基本上是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先后进行了6次战争,其中4次是成吉思汗率军亲征。即是如此,也未能征服西夏,最终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慨叹说:“我能征服世界,却征服不了西夏;我能让几十个民族的王国臣服,却无法让党项人拜倒在蒙古人的战袍下。我遇上了世界上最顽强的敌人,他们——羌族,是世界上最勇敢的部族。”
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主要是汉化、回化、藏化、蒙化,已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表面上看已同历史上诸如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样永远地消失了。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看,或许他们并没有消失,通过融合,他们的血液仍然流淌在很多民族的血管中。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