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偏西,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县境北、东北接榆阳区,东南分别与米脂、子洲县相连,南与延安市子长县相邻,西、西北分别与靖边县、内蒙古乌审旗接壤。横山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古边塞重镇和革命老区。全区机械化水稻种植4.5万亩,年产量1.8万吨,被誉为“塞上小江南”。
历史沿革
横山历史悠久。民国11年至12年(1922~1923),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我国古人类学家杨钟健等在无定河流域和长城沿线考察,先后在本县油坊头、靖边小桥畔红柳河等地发现多处旧、新石器遗址,并发掘出距今3.5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7块及数十块古象、大唇犀、鬣狗、大角鹿等动物化石,其中油坊头旧石器遗址掘采到古人类门牙、下颌骨化石两块,考古学称之为“河套人”。此后,民国11年(1922),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在油坊头鹰卧山沟发掘出一块古人类化石,箱装盗运回国。1963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裴文中等在县境石马坬发掘出“河套人”头顶骨化石,证明早在旧、新石器时代,“河套人”曾在横山地域广泛存在并生息繁衍。据著名考古学家王国维用文献与《不婴簋》铭文考证,商、西周时代,先后曾有熏育、猃狁或称犬戎等同一游牧部落人生活于此。
春秋时期,本境内为白狄人牧居地。战国前中期,属赵国地,后期属秦国的上郡地。秦朝,本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上郡肤施县(县治所在今榆阳区鱼河一带)、阳周县(县治所在今靖边县杨桥畔一带)。西汉,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朔方刺史部上郡肤施县、奢延县(县治所在今靖边县统万城)。东汉末期至三国,成为南匈奴人的牧居地。两晋十六国时期,为匈奴铁弗刘虎部族牧居地,先后属前赵、前秦、后秦。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铁弗部刘虎的曾孙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国都设在统万城,本境属大夏。南北朝,本境先属北魏夏州化政郡岩绿县(治所在今靖边统万城),后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西魏夏州化政郡岩绿县、宁朔县(治所在今横山县塔湾镇一带);北周境东北部、西南部分别属绥州雕阴郡儒林县(治所即在今横山县党岔古银州城遗址)、夏州化政郡宁朔县。
隋朝,本境东部属雕阴郡儒林县,西部属朔方郡宁朔县。唐朝,境东北部属银州儒林县(州县治所均在今横山党岔银州古城遗址),西北部、西南部分别属静边州(治所在今横山韩岔一带)德静县(治所在今榆阳区古城界)、宁朔县。五代十国,境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分属定难军银州、静边州。宋代,境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分别属西夏祥右军司银州、石州(治所在今横山县波罗一带)、龙州(治所在今靖边龙州乡)。
元朝,境大部分地域属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米脂县,西南少部地域属安定县(今子长县)。
明代初期,明王朝为抗御河套鞑靼部南侵,先后将境域宋元间白洛城(在今石湾镇白狼城村)、大兔鹘寨(在今艾好峁乡)、土门寨(在今殿市镇土壑子村南的寨山)、麻叶河寨、波罗寺寨、响水寨等旧堡寨修复,并移民屯军把守。明正统年间(1436~1449)又相继将这些堡寨扩建,驻兵防守。明天顺二年(1458)增建怀远堡,成化四年(1468)增建清平堡(1942年划归靖边县),成化五年(1469)增建威武堡,并移驻重兵防守。成化七年(1471)闰九月,延绥镇建置榆林卫后,响水、波罗、怀远、威武、清平等城堡及其军屯地正式成为榆林卫所辖的城堡军政建置。
清雍正九年(1731),清政府建置怀远县,即将怀远、波罗、响水、威武、清平五军政城堡所辖军、民户屯地区域划置为怀远县,县治城设怀远堡,隶属榆林府。
民国3年(1914),中华民国政府为区别与安徽省怀远县同名,依境内横山山脉将本县更名为横山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民国17年(1928)6月,榆林道正式撤销,本县归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归划为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榆林行政督察区)。
这期间,中共陕北特别区委员会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并于民国23年(1934)10月将本县石湾、双城、鲁家河及安定县涧峪岔、高台、李家岔等革命根据地划置为苏维埃赤源县,建立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1935),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1935年2月撤销陕北特委改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将本县石窑沟、苏家原及米脂县西区西庄、三川口(今属子洲县)等革命根据地划置苏维埃米西县,并建立米西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5年(1936)1月,中共陕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均于1935年11月成立)撤销赤源县,将原赤源县石湾等部分辖区划置为苏维埃横山县,县苏维埃政府设在黑峰子(在今县境艾好峁)。这年7月,米西县苏区因国民党军队围剿而丧失,其县置撤销。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9月,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取消苏维埃横山县,所辖地区与苏维埃东靖边县合并改称为苏维埃靖横县。至此结束两个横山县建置并存的局面,只存隶属国民党统治的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的横山县。同年11月,苏维埃靖横县改称靖边县,隶属陕甘宁边区三边行政分区。
民国35年(1946)10月12~16日,在驻横山波罗、石湾等地国民党胡景铎等部队相继起义的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横山县,随即陕甘宁边区政府重新划置了隶属陕甘宁边区榆横特区的横山县。民国36年(1947)12月,榆横特区撤销,横山县隶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民国37年(1948)12月建置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后,隶属榆林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2月撤销横山县,所辖横山城关、波罗、响水、武镇、高镇、石窑沟、韩岔、殿市、艾好峁、赵石畔公社及石马坬、白界农场划入榆林县;石湾公社划入靖边县,付家坪公社划入米脂县。1961年9月,恢复横山县置,原划入各县的公社、农场均复归横山县辖。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改设地级榆林市,横山县隶属榆林市。2015年12月25日,撤销横山县,设立榆林市横山区。
行政区划
1949年11月,境内设立河北区(无定河北巴拉素一带)。全县辖9区52乡、182行政村、853自然村。
1950年初,河北区划榆林,接收原榆林县所辖响水、武镇2个区,后撤石窑沟区和李先区。一区石湾、二区高镇、三区赵石畔、四区城关、五区韩岔、六区波罗、七区响水、八区武镇。全县领八区、46乡、179行政村、835自然村。
1953年,又增设石窑沟、党岔区。一区石湾、二区高镇、三区赵石畔、四区城关、五区韩岔、六区波罗、七区响水、八区武镇、九区石窑沟、十区党岔。全县领58个乡、185个行政村、909个自然村。
1956年更并为6区、辖36乡。
石湾区:杨家楼、王家梁、王家峁、石湾4个乡。
高镇区:黑水沟、高家沟、鲁家河、毛芦界、石窑沟5个乡。
赵石畔区:赵石畔、洞塔、顾兴庄、马圈湾、艾好峁、海子沟、马家窑子7个乡。
殿市区:韩岔、殿市、黄圪塄、五龙山、鲍渠、波罗6个乡。
响水区:胡沟岔、白界、响水、孙园子、党岔、代河湾、二石磕7个乡。
武镇区:武镇、李家坪、安老庄、付山、刘渠5个乡。
直属乡:城关、雷龙湾2个乡。
1958年12月县境分别划入榆林县、米脂县、靖边县,境内有13个公社(农场)、51个管理区、235个大队、1063个生产队。
1961年9月,复县,辖城关、古水、雷龙湾、张家坬、赵石畔、塔湾、大坪、艾好峁、方子墕、马圈湾、波罗、二石磕、响水、白界、南塔、殿市、石老庄、五龙山、贺甫坬、韩岔、瓦高庄、胡家沟、高镇、油房头、黑水沟、石窑沟、张台、韩台、武镇、王有地、粉房台、石湾、魏家楼、双城、付家坪、马家窑子等36个公社。
1964年并为石湾、魏家楼、高镇、石窑沟、韩岔、殿市、五龙山、响水、白界、南塔、党岔、王有地、武镇、付家坪、波罗、雷龙湾、城关、赵石畔、塔湾、艾好峁、双城等21个人民公社,辖344个生产大队。
1985年设有石湾、横山镇、殿市、波罗4镇,设有魏家楼、高镇、石窑沟、韩岔、五龙山、响水、白界、南塔、党岔、王有地、武镇、付家坪、雷龙湾、赵石畔、塔湾、艾好峁、双城17乡,计353个村委会,1827个自然村。
1998年撤销高镇乡为高镇、响水乡为响水镇、塔湾乡为塔湾镇、赵石畔乡为赵石畔镇,全县辖8镇13乡。
2001年12月付家坪乡与武镇乡合并为武镇,五龙山乡并入殿市镇,王有地乡与党岔乡合并为党岔镇,全县辖10镇8乡。
2011年11月双城乡并入魏家楼乡为魏家楼镇,艾好峁乡并入赵石畔镇,南塔乡并入响水镇,石窑沟乡并入韩岔乡设韩岔镇。双城、艾好峁乡、南塔乡、石窑沟乡并入相应乡镇后,分别设立了办事处。办事处除不设乡镇人大主席团、人民武装部外,仍行使乡镇职能,管辖服务区域没有改变。全县辖12镇2乡4个办事处,360个村,2253个村民小组。
2015年3月撤雷龙湾乡、白界乡设雷龙湾镇、白界镇,撤横山镇,设立横山街,其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2015年底,横山县设有横山街道、石湾镇、魏家楼镇、高镇、韩岔镇、殿市镇、响水镇、党岔镇、武镇、波罗镇、赵石畔镇、塔湾镇、雷龙湾镇、白界镇等13镇和1个街道,艾好峁、双城、南塔、石窑沟4个办事处,360个村,2517个村民小组。
2024年横山区辖13个镇、5个街道(城关街道、怀远街道、夏州街道、怀仁路街道、崇德路街道、石湾镇、高镇、武镇、党岔镇、响水镇、波罗镇、殿市镇、塔湾镇、赵石畔镇、魏家楼镇、韩岔镇、白界镇、雷龙湾镇)。区政府驻横山区政府大楼。
大美陕西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