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洛带古镇简介特点(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

2024-09-21 09:30:01

传洛带古镇在汉代叫万景街,后来诸葛亮更名为万福街,又因后主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演变为“洛带”)。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洛带”最早见于唐末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北宋元丰年间 (1078—1085) 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确知洛带实为“千年古镇”。

西部客家第一镇

洛带镇及周边乡民多为广东移民后裔,客家人占全镇人数的 9 成,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他们讲的“客家话” 保存了些许古汉语的余韵,走入其间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习俗,因此,洛带又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

古街

“一街七巷”组成了古镇的交通系统和防御体系。上下街口各立一个山门,每条小巷与老街的交接处各有一个栅子门,入夜各门齐关,可有效地防御土匪、盗贼的袭击。这种防御性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特性,而一个小镇有如此完备的防御体系实属罕见。

沿街房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屋顶为青瓦坡式,足以解决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外墙多用瓦片色,门窗以浅褐色或枣红色为着色基调,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则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古街一侧民居的屋檐下是自上而下的明沟,青石铺底,便于疏通污水和雨水。沟边有很多用整块青石挖成的客家水缸,是过去客家人从水井挑水回家后装水用的。街道两边商号林立,铺面之后多为深宅小四合院庭院。平房以土坯墙木质穿逗房、单檐硬山式、小青瓦为主,屋脊饰以中花和鳌尖,窗户是木质雕花窗。木板门的上部多为镂空花窗,下部的木刻门面多以花鸟为主。

会馆

客家会馆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寓意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建筑以砖砌封火墙呈半圆形巨壁,高底参差,延绵起伏,整个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属当时的皇家建筑风格。

广东会馆

清乾隆11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建,因崇尚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 ( 被誉为“南华道人”),又名“南华宫”。是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封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是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江西会馆

清乾隆 18 年由江西籍客家人捐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又名“万寿宫”。会馆的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独有。

湖广会馆

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捐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官”。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沿,为该馆的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

川北会馆

清同治年间由川北籍商绅筹建,除用于每年的定期祭祀、酬神演戏、平时聚会和接待川北同乡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清末时期的一个商务平台,是晚清时四川会馆中的典范。该馆于2001年原样从成都市卧龙桥街整体迁建于洛带。

客家公园

客家公园建于1928年,最具特色和价值的是园内的“女茶社”,是过去客家妇女集中休闲品敬聊天的地方,不纳男宾。

土楼

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土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其中以圆形最著名,称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的土墙非常坚固,全楼所有木结构连成一个整体,而且与土墙紧密相连;土墙内埋设了大量长木条、长竹片作为墙筋,这是土楼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抗震功能的关键因素。圆楼在结构上使土楼的整体性、向心力更强,因此抗震功能更加突出。洛带新建的土楼博物馆叫“承珍楼”,除外形相似之外,与永定土楼等老旧土楼的建筑方法、功能已经完全不同了。土楼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环保节能等功能,楼内、楼外众多楹联、题刻,耐人寻味,意味深长。以耕读传家、忠孝仁义为主题的楹联,充分体现了土楼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一座大型的客家土楼,如同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被称为“热闹的小城市”、“家族的小王国”。

相关推荐